黔南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线观察-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黔南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线观察

2024-12-08 10:07:52  来源:贵州日报

山水含笑凝秀色 沃野千里“丰”景好

——黔南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线观察

贵定群众正在晾晒山桐子。

  幸福黔南是什么样?

  ——喜悦。融入新生活、当好新市民,龙里县奋进社区通过创办劳务公司和扶贫车间、盘活门面和停车场、出租蔬菜大棚等方式,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自豪。贵定县14万亩山桐子迎来丰收,红彤彤的果实映红了群众脸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狂欢。11月9日,贵州村马总决赛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上演,赛场中的速度与激情,现场的“人从众”模式,点燃着每一个人的热情。

  社区有福、山中藏富、赛道有势……行走于青山绿水之间,漫步在传统村寨之中,感受产业发展之美,“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奏响幸福新乐章。

 兴产业,让农民有“稳稳的幸福”

  这些日子,陈永华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忙着带领农户采收新鲜天麻,更忙着和天南地北的客商讨价还价。

  2021年,龙里县结合当地土质湿润透气、富含硒元素的优势,引进陈永华的贵州森泰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谷脚镇高新村种下了1400余亩天麻。

  从2022年第一批天麻上市开始,基地的天麻产量就逐年上升,今年的产量预计有300多吨,产值1800万元。

  强产业才能稳就业。守着天麻基地,当地群众有了稳定的就业和收入。

  “原本以为和洋芋差不多,没有想到同样是地里长出的‘家伙’,可比洋芋值钱多了。”50多岁的陈世兰一直在天麻基地务工。她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守在家门口一天能有110元到120元的收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群众增收的保障。

  行走黔南,处处可见各地切实发挥党组织作用,聚焦比较优势,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同奔致富路的生动场景。

  土中钻出“金疙瘩”,山上长成“摇钱树”。

  在贵定县宝山街道白岩脚山桐子种植基地,红红的果实挂满枝头,甚是惹人喜爱。

  山桐子是12个优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景观效果美。2022年来,贵定县努力探寻“两山”转换通道,另辟蹊径推动山桐子全产业链发展,种植山桐子14.28万亩,涉及农户4.7万户。

  “如何让农民分享到更多收益,关系着山桐子产业能否真正可持续发展。”贵州云华农旅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易中华表示。

  虽然前景看好,但山桐子需要3至5年才能进入丰产期,如何有效解决这期间群众增收渠道不稳定、不持续问题,贵定积极探索“山桐子+N”“茶园、刺梨园‘两园’套种”新模式,同时鼓励村级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的方式向农户推广。

  产业兴旺,农民才能实现“稳稳的幸福”。

  在独山县百泉镇里腊村村民黎明琴眼里,村里的香菇产业就是自己幸福的源泉。“我在基地工作两年了,平时主要负责管理菌棚、立架、采菇等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

  在都匀市小围寨街道马尾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高粱专班负责人杨五看来,700亩成片的红缨子高粱“酝酿”幸福,自2022年合作社与都匀市匀酒厂开展酿酒原料订单式生产以来,高粱种植带动了全村及周边村4000余人次就近就业,人均增收近1万元。

  善治理,让农民有“甜甜的生活”

  乡村治,百姓安,社会稳。

  聚焦打造“全国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样板区”目标定位,黔南州致力于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举”,建设和美乡村。

  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村,坐拥“金海雪山”美景,曾经是贵阳、都匀、凯里等地市民每年阳春三月的出游首选。但在全省旅游产业化大潮中,却逐步落到了后面。去年,音寨接待游客仅50余万人次。

  “管理缺位,挣快钱思想严重影响了旅游体验。”音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康尔林坦言。

  乡村善治,重点要定规矩。

  今年春节刚过,音寨村就组织党员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召开群众会,提出了净化乡村旅游、提升村庄治理质效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了相关规定。同时,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模式成立“组管委”,引导群众把“村里事”当成“自己事”来办。

  一次次商讨形成共识,一个个共识迅速落实。

  音寨村的乡村旅游实现了“重启”:今年1至10月,全村商户营业额大幅增长,商户数量也从原来的17家增至46家;游客量同比增长11.3%,全村旅游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4%。

  美景遇见美好,乡村发现乡愁,每一种生活的甜蜜都能在黔南的村村寨寨找到印迹。

  走进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尧古村,寨子依山而建,小溪穿村而过,一栋栋木楼错落有致,村民在此和谐共居。

  传统古村落如何赋予新的生命力?在黎明关水族乡尧古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开勇看来,就是要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做到“见村见物”与“见人见生活”相结合。

  “既注重保留传统生活气息,又注重旅游开发,带动群众营收。”在杜开勇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村落修旧如旧,更把民族元素植入旅游开发,让老村旧貌换新颜。

  同时,尧古村还通过建设剪纸、酿酒等各种体验工坊,丰富景区沉浸式体验,大力发展定制化产品,形成研学、农旅等产品体系,建成农业体验型、艺术采风型景区,让村民在“变”与“不变”中品味幸福的滋味。

  黔南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传承红色文化、凝聚红色力量,描绘着乡村治理的新画卷。

  福泉市仙桥乡大花水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35年4月、1936年1月,中央红军红一、红二与红六军团先后到达仙桥。

  大花水村以“清水江畔、红色苗乡”为主定位,结合特有的红色文化、少数民族特色等资源,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和文旅资源,全面实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今年以来,共吸引研学团队及游客1万余人次,村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强堡垒,让农民有“暖暖的依靠”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黔南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基层基础“强双基”,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群众有“暖暖的依靠”。

  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阳基村,土壤和气候都适宜枇杷生长,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几亩。但每到上市季节,品相和品质都不错的枇杷却卖不出好价钱。

  党委政府焦心,村民抱怨,甚至个别人任由枇杷烂在地里也不去采摘。

  产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发挥组织优势。

  阳基村党支部直接领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不低于市场价格向群众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和两广、重庆等客商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并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模式。

  组织带动,让村民发展产业有了底气。村民一方面扩大种植面积,一方面提升枇杷品质,做大做强阳基枇杷的品牌,并谋划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把产业发展的红利更多地留下来。

  黔南州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州探索实施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三带”创富增收路径,塑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形象,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富民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助力各地村集体经济、村民“双增收”。

  2023年,黔南州村级党组织领办产业1631个,带动就业8.5万人,全州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64亿元。

  记者在黔南采访期间,“异地跟岗”一词被频频提及。当地通过有计划有组织选派一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跨省跨州跨县“异地跟岗”学习,达到“强一个带一群、强一批带一片”的效果。

  去年8月,龙里县鸿运社区党委书记文芳结束了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沥村3个月的跟岗学习时间。

  “走出去开拓眼界,提高认识。”文芳坦言,过去鸿运社区手握“好牌”却不知道怎么打,导致发展缓慢、经济提不上来。

  回到工作岗位后,她第一时间将大沥村“党组织+合作社”推动农旅产学融合发展的经验巧妙移植,探索了“党组织领办、公司经营、露营基地统一收购”的发展模式,将鸿运社区打造成为了火爆出圈的乡村近郊游目的地。

  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前进。

  今年以来,黔南州扎实开展“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对标对表“五个基本”“五个看”,亮明“好”与“差”的排队标尺,全面梳理全州109个乡镇(街道)、1473个村(社区)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分层级、分类别建立问题台账。同时,明确“五抓五创”推动“排队抓尾”提质增效的精准打法,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山水含笑凝秀色,沃野千里“丰”景好。

  一处处产业,点燃发展激情;一张张笑脸,绽放幸福生活。在黔南,充满希望的田野和怀揣幸福的农民“大合奏”,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记者 邓国超 陈诗宗 张发扬 晏惠轩)

[责任编辑:吴雨 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