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食黄水粑上“云”变网红-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乡村美食黄水粑上“云”变网红

2024-12-10 09:28:33  来源:贵州日报

  乡亲们“提篮小卖”的冷粑粑,现在已在网络平台成为热销货。

  初冬时节,在位于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的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农家小院里,“黔乡姊妹”抖音运营团队刚完成带货直播,接着便开始盘点后台数据,将网友拍下的黄水粑按单发货。

  糯米蒸熟加入红糖,捣碎后揉成手指大小的圆团,再以粽叶包裹,用稻草捆扎,而后蒸煮出锅。作为待客送礼的必备美食,黄水粑虽然工序复杂,但佛顶山村的仡佬族群众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

  “黔乡姊妹”主播谭丽介绍,石阡黄水粑最初只是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群众随身携带的饭食,后来逐渐演变成逢年过节的必备美食、走亲访友的伴手礼、民族节日“敬雀节”的祭祀品,但是始终未商品化走向市场。

  2002年,尧上民族文化村发展乡村旅游后,佛顶山村变得热闹起来。乡亲们立足资源优势“靠山吃山”,把这里产出的猕猴桃、板栗等土特产卖给游客,黄水粑也随之成为增收“香饽饽”。

  “我们这里有70余户人家,几乎都有黄水粑手工作坊。”佛顶山村党支部书记黄秀金介绍,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好多村民还通过卖黄水粑实现了脱贫致富。遗憾的是,后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游客减少,黄水粑效益也大不如前。

  数字经济兴起后,坪山乡抢抓乡村新农人计划机遇,孵化线上文创IP。“你平时经常玩抖音,可以试一试宣传我们村里的黄水粑嘛!”2021年,黄秀金找到做农家乐的村民谭丽,希望她通过网络平台,开辟线上销售渠道。

  回到家后,谭丽便决定试着从制作黄水粑着手,注册抖音号,拍摄短视频在网上宣传。但由于缺乏专业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加之没有系统的策划思维,宣传效果和收益并不乐观。

  2021年国庆假期,石阡念家人传媒有限公司到佛顶山寻找短视频出镜人。“当时试了10多个村民都不满意,唯有谭丽面对镜头落落大方、神情自然。”公司负责人魏芝康说,她精通厨艺,对抖音、快手等平台也很熟悉,便请她加入了团队。

  “黔乡姊妹”抖音号团队成员均是农家子弟,主播谭丽更是地地道道的尧上人。2021年12月,该抖音号正式上线发布视频,刚开始也不温不火,涨粉和带货成效都不明显。

  2023年3月4日,一条谭丽带着3000多个黄水粑到隔壁思南县瓮溪镇赶集,展现乡场热闹和风土人情的视频,让团队发展迎来转机。该短视频一发布便登上热门,累计获得41万点赞,账号橱窗的黄水粑订单也开始暴涨。

  谭丽回忆,仅这条短视频就带来了3600多个订单,销售黄水粑10多万个,那段时间每天涨粉好几万。网友评论最多的就是,“商品质量可靠,价格还十分优惠……”,大家也因此信心倍增。

  “黔乡姊妹”抖音号名气打响后,黄水粑需求也越来越大。为解决供应量的问题,佛顶山村利用闲置教学楼作为厂房,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67万元资金买设备、建冷库,做大黄水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黔乡姊妹’负责销售,我们负责生产,目前运营效果很不错。”黄秀金说,车间现在每天可产黄水粑1万个,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销售,每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有效带动40余人就近就业。

  得益于短视频宣传,尧上周末的游客又多了起来。沐着暖阳,村民郑洪芬和老姐妹们围坐在门前,一边闲聊一边用稻草捆扎黄水粑。她说,不少外地游客在县城泡完温泉后,爱来山里农家乐吃饭,也会顺带买一些特产。

  近年来,石阡县大力开展“电商兴农”活动,以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电商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打开乡村经济发展新窗口,带动乡村生活、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到数字红利。

  “现在单是卖黄水粑,每年收入就有四到五万元。”郑洪芬拿出手机、翻开微信转账记录介绍,“你看,买黄水粑的除了游客,也有沿海城市的回头客,他们需要粑粑,我就用快递寄过去。”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和互联网业态,发展势头迅猛。今年9月3日,石阡县工业商务局和农业农村局在佛顶山民族文化村成立该县首个“村播基地”,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业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村播基地’是集短视频拍摄、带货培训,达人孵化、团队孵化等于一体的实践平台。”石阡县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主任魏玉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正以“1个村播基地+N个村播中心”的模式,在19个乡镇(街道)孵化建设村播中心站点,培养新农人。

  如今,“黔乡姊妹”抖音账号全网粉丝已突破110万,获赞1200多万。团队还与“石阡在线”等多家传媒企业合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助农增收。今年上半年,仅石阡黄水粑、土鸡蛋等农特产品的销售额就达200余万元。(记者 田勇 通讯员 朱瑞纲)

[责任编辑:刘昌馀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