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红色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2024-12-14 09:56:40  来源:贵州日报

  南泉山麓,红色古镇。

  12月12日,黔东南州黎平县德凤街道的古城翘街。记者漫步在百年前的青石板路上,抬眼望去,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巷弄古宅宁静而神秘,别具一格的店铺作坊散发着独特魅力。当古朴的气息、浓郁的年代感,扑面而来,心中涌起一股幸福感与自豪感。

  “1934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站就是黎平……”在黎平会议会址内,讲解员吴增城如往常一般,声情并茂地为各路媒体记者和游客讲述着红军长征在黎平的革命故事。

  黎平会议会址及会馆,是古城翘街的精神地标。会馆中,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实物、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将那段光辉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黎平会议纪念馆工作人员张才林介绍道:“会馆目前共珍藏有330余张历史照片、71件珍贵实物。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有超过700余万人次来到这里瞻仰革命先烈,重温长征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仅在今年侗年前的4天时间里,就接待了6100余人次。”

  红色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在黎平,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当地群众将红军长征精神、黎平会议精神转化为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在翘街居民的日常闲聊中,红色文化让大家倍感骄傲。年逾花甲的艾国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小时候,我听长辈讲述红军长征在黎平的故事;如今,我为儿孙们重温这些故事。红色文化代代相传,非常有意义。”

  在翘街南边,有一家“朱家粉铺”红军长征经过时曾在此歇脚。如今,这里每天食客不断。店主朱新春说:“尽管岁月变迁,但只要我们一直坚守,红军的故事就会一直被人记住。”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德凤街道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背街小巷穿上了新装。城区风貌日益凸显,文明又充满温度。

  “这里年年都在变化,发展速度令人惊讶。”在翘街北边的彦婷绣坊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陆永江被翘街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伟大的长征精神深深吸引。在此置业多年的她,亲眼见证了古城翘街的文旅发展,目睹了黎平城区的日新月异。陆永江说:“作为老区的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努力耕耘。”

  红色文化,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着德凤街道在新时代长征路、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力前行。

  作为黎平县城的主城区之一,德凤街道紧紧抓住“左右江革命老区”“桥头堡”等政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扎实推动城南现代商贸服务核心区、中部历史记忆承载区与龙形街道城北互动创业创新区协同联动,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这里,“两茶一药”产业蓬勃发展,“3+N”工业热火朝天,红色旅游也是风生水起……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文化与经济共同迈进。德凤城区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如今的新貌满载着希望。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黎平城区面积仅仅只有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9万人。如今,城区面积已经拓展至1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了15万人。

  在德凤街道干凉亭社区,从九潮镇治彦村搬迁至此的胡必忠满心欢喜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们搬到了城里居住,过上了更幸福的生活。”和他一样,黎平城区有3.9万余名来自各乡镇的易地搬迁群众成为了“新市民”。他们在离家不远的工厂、车间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座红色革命老区,也是绿色生态景区。德凤街道镶嵌在南泉山脚下,玉带河穿城而过。这里曾因黎平府而兴盛,又因高达77%的森林覆盖率,被评为贵州省级生态乡镇,更因历史底蕴深厚、红色基因活态传承等而获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漫步在德凤城区的街头,南泉大道、曙光大道、清泉路等主要干道纵横交错;印象广场、休闲广场、南泉广场等如同一颗颗明珠“见缝插针”般点缀其中,路景相连;古城翘街、南泉山、萨玛公园等景区景点相互贯通。

  入夜,沿着南泉山步道登高望远,德凤城区的美景尽收眼底:城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光影璀璨;城中寻常巷陌,古建古宅,商区活力满满;城北园区扎根,产业孵化,“新市民”追逐梦想……德凤,这座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的红色古镇、文化古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黎平机场通航,黎洛、三黎、黎靖、黎剑四条高速,G356、G242两条国道穿城而过,既串起了黎平“一城三区”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发展链,又奏响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幸福双重奏。

  初心如磐乘风起,征程似锦展宏图。接下来,德凤街道将继续依托自身区位条件优越、红色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禀赋,奋勇争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记者 石含开)

[责任编辑:邓娴 黄勇 ]

相关阅读